国内国际动态
仲裁员应无所畏惧、无所偏私 专访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前司长郑若骅女士

郑若骅(Teresa Cheng),香港资深大律师,大紫荆勋章获得者,曾出任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司长(2018年1月到2022年6月)。她同时是知名的国际仲裁专家,经常在复杂的国际商事与投资案件中担任仲裁律师、仲裁员和调解员,曾任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主席,国际商事仲裁理事会(ICCA)副主席和国际商会(ICC)国际仲裁院副主席。她也是第一位通过全球遴选成为特许仲裁员协会(CIArb)主席的亚洲女性。近日,笔者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

从建筑工地走入国际仲裁

毛晓飞:现在你已卸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司长之职,可以重新回到国际仲裁领域,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重回江湖”,那么你最初是如何步入这个“江湖”的呢?

郑若骅:我一开始并未学习法律,而是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记得当时遇到一位授课老师,他既是土木工程师,又是资深大律师,还当仲裁员。他给我们讲如何管理工程,如何通过仲裁解决工程合同纠纷,让我印象深刻,也把仲裁的种子种在了我心里。

毕业后回到香港,我起初是当工程师,后来有个机会以校外生的方式修读伦敦大学的法律专业。那时我白天在工地上班,晚上学习法律课程。在此期间,我获得了土木工程师资格,已经开始接触到一些仲裁案子。在读完法律专业后,我又考取出庭律师资格,不久就有人选我当仲裁员了。就这样从建筑工程案件开始,我逐渐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其它商事及投资仲裁领域。

毛晓飞:你觉得自己没有一开始就学习法律,对于从事国际仲裁工作而言,是不是有些“走弯路”的感觉?如果现在有个年轻人立志于从事国际仲裁,你会建议他(她)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进入呢?

郑若骅:不论学习工程还是法律,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工程教会我如何通过不同的技术与方法实现特定目标,而学习法律是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让我知道哪里是风险与钉子,如何克服障碍,协助客户达成目标。两种思维方式对从事国际仲裁均十分有益。年轻人不论一开始学习什么专业,我觉得都可以进入国际仲裁,最重要的是参与仲裁实践,不管案子大小,都要努力做,积累经验,从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如何成为优秀的国际仲裁律师

毛晓飞:如果现在有位年轻律师向你讨教成长为优秀仲裁律师的经验,你会说最重要的三点是什么?

郑若骅:我想,专业能力不用多说是成为一个优秀仲裁律师的基本条件,因此更想谈谈另外三点。

第一是“了解客户”,好的律师要知晓客户的需求,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维护客户的利益,因为在面对纠纷时,客户所期待的未必单单打赢一场官司。

第二,作为一个优秀律师需要有“创造力”,要能够摆脱固有思维模式,寻找新方式和新途径来解决难题。所以,现在处理国际案件的时候,律师掌握的法律知识不能只局限于商事范畴,对其他法律领域的知识,尤其是国际法的了解,一样重要。

第三,在国际仲裁领域,作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应当“了解仲裁员”,清楚地知道不同仲裁员的特点与偏好。有的国际仲裁员喜欢纯粹地讲法律,有的更注重案件事实,有的喜欢详细了解案情的来龙去脉,而有的则希望律师能够言简意赅,直入主题。一个优秀的仲裁律师要知道采取何种有效方式,让仲裁员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与理由。我曾经碰到过一个案子。本来通知我由A法官主持庭审,我就准备了好几十页的陈词,结果在开庭前接到通知说,第二天要换成B法官。看了法官的名字,我知道他不太喜欢较长的陈词,就当机立断舍弃了那几十页,很快起草了两页纸,简明扼要地说明重点问题与相关证据,让他更容易接受。

毛晓飞:说到了解仲裁员,现在国际仲裁中有一种“面试仲裁员”,或者说“与仲裁员面谈”的做法,当事人可以与候选仲裁员进行当面交流。当然,这种做法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这对当事人而言是好事,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仲裁员;有人却认为作用不大,甚至可能导致当事人与仲裁员之间产生不应有的沟通与交流。你个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郑若骅:我和当事人面谈时,(1)会邀请第三人来参加,(2)绝对不会谈论案件,(3)一定会披露面谈情况。这些对于仲裁员保持中立至关重要。我个人觉得,如果当事人根本不了解国际仲裁,也不认识仲裁员,那么有可能提不出有意义的问题,也就无从获得有价值的答案,所以最好要事先了解仲裁员的履历并有针对性地提问。在指定仲裁员的问题上,我认为可能还需更多依靠当事人的律师,他应当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仲裁员。其实,经常从事国际仲裁业务的律师心里都有一个“名单”,哪类案子适合找哪些仲裁员,哪些不合适。

如何成为优秀的国际仲裁员

毛晓飞:接着仲裁员的话题,如果现在有位年轻仲裁员向你讨教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仲裁员,你会告诉他最重要的三点是什么?

郑若骅:优秀的仲裁员首先要做到“无所畏惧、无所偏私”(without fear or favor),无论自己面临的当事人是大型企业,还是政府,或者说有来自仲裁庭其他仲裁员的无形压力,你都不能感到畏惧,担心作出的裁决可能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会产生何种不良影响。

其次,优秀的仲裁员应当能够保持开放的思想(open mind)。仲裁员一般在看完案卷后都会形成一个初步看法,而一个好的仲裁员在审理过程中会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开放的思想,细心聆听,并不固守自己的初步看法。这样即使仲裁员最终没有采纳反对方的意见,但那一方的代理律师和当事人还是会感到经历了一场公平、公正的仲裁审理。

最后,优秀的仲裁员应当具备书写高质量裁决书的能力。如果不把裁决的理由写好,那么就让人无法信服。我记得,在一个案件中,我作为仲裁员裁决一家企业败诉了,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那家企业竟然在另一个案件中指定我为仲裁员。原来他们是觉得上次那个案子中我作出的裁决十分有道理,让他们输得心服口服,这就是裁决书的力量。

毛晓飞:说到裁决书,现在中国内地的一些仲裁机构也允许仲裁员在出具裁决书时表达“不同意见”,或者说“少数意见”“个人意见”。你在这方面有何心得?

郑若骅:我只有很少几次出具不同意见的经历。记得有一个案子,当时的首席是来自大陆法系的仲裁员,但案子涉及英国法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实在无法同意仲裁庭多数仲裁员对英国法的解释,就写了不同意见。还有一次是在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的案子,仲裁庭的多数意见认为仲裁庭有管辖权,但我认为没有,就写了少数意见。后来新加坡高等法院是支持了仲裁庭的多数意见,但新加坡上诉法院则驳回了仲裁庭的多数意见,采纳了我的观点。

对我来说,如果仲裁庭的多数意见实在让人无法接受,甚至可能就此让人怀疑我本人的专业能力,那么就会考虑出具不同意见。但如果仲裁员只是为了让选择自己一方的当事人满意而出具不同意见,我认为十分不可取。

更多时间投入培养国际仲裁人才

毛晓飞:现在中国内地十分注重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其中国际仲裁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你认为中国的法律人才要进入国际仲裁界,需要考虑在哪些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郑若骅:首先是要让中国的涉外法律人才更多“走出去”,参与一些国际仲裁的会议或其他形式的交流活动,这样才能了解国际仲裁的最新发展状况。其次,中国的涉外仲裁人才要能够与国际仲裁人士保持良好的沟通,这里既包括掌握外语基础上的语言沟通,还有了解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人文沟通,知道如何表达以获得更多的理解。再者,要提升中国涉外仲裁人才的能力与水平,就需要了解国际仲裁的通行做法,从而知道自身的强项与弱项,才能取长补短。最后,中国的企业要为中国涉外仲裁人才的成长提供机会,企业作为客户完全可以要求律师事务所在提供服务时必须带上中国的年轻法律人,给他们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作者:毛晓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所国别法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版权所有 石家庄仲裁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13010202001539 冀ICP备1000529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1539号